close

「官逼民反」是我看完這齣戲第一個感想。

雖然台灣是法治的國家,台灣有許多的社會福利機構,但是這個事件確實發生過,劇中的父女也真實存在。即使早知道這個故事會讓人很難過,但是我沒想到它卻像一顆延遲引爆的炸彈般,讓我的心情沈重好久好久.....

【以下有雷,不怕被炸到的朋友,請用滑鼠反白閱讀】

整齣戲最讓我印象深刻,也是第一次讓我流淚的橋段,就是當武雄(劇中的父親)發現自己雖然是孩子的親生父親,但是卻無法替她報戶口時,只好用無奈的口氣問妹仔:「去跟媽媽住好不好?跟媽媽住就能去上學了。」只見妹仔用一種「你不要我了?我討厭你!」的眼神,狠狠地瞪著自己的父親並把他推倒,但最後還是靠在爸爸的背上默默流淚,靜靜地讓爸爸載她回家。在這段妹仔即使沒有任何一句台詞,卻忠實地呈現了片名「不能沒有你」,即使生活再苦,父女倆人還是想這樣相依為命走下去。

另一個震撼到我的片段,是武雄為了成功幫妹仔報戶口南北奔波,一直被當人肉皮球耍且不斷地冷嘲熱諷之後,在社會局裡的發飆:「我和孩子在一起有什麼問題?...你說的這是什麼話?要驗血?那來驗嘛...來啊!拿我的血去驗啊!」在這裡我看到的是一個向來沒什麼自信的父親,為了要讓女兒順利接受教育而做出努力,卻不斷被「親切地嘲弄」之後的反抗,因為無助,所以他只能選擇最原始、最直接的方式表達抗議,因此最後才會走上「跳天橋」一途...

我很喜歡導演運用大量背影來說故事:「跳天橋事件」結束後,妹仔被社工人員帶走,武雄為了找尋女兒,常常到各個學校尋找妹仔的身影;或是武雄獨自一人做在海邊思念女兒,都是利用他孤單的背影來詮釋,沒有一句對白,卻很真實,很有畫面。

另外電影配樂也搭配得宜,貼切卻不煽情,常常能帶領觀眾跟著劇中人的心情起伏。像是武雄第一次北上尋求幫助,以為只要找到林主任一切就會獲得解決後,心情也真著開朗輕鬆了起來,這時候搭配了一段很輕鬆活潑的旋律,再配上父女夜宿學校被小男孩撞見的可愛橋段,頓時稀釋了一些之前累積的憂鬱情緒,也讓整齣戲不致於太過凝重...

電影的最後,在武雄終於見到思念已久的女兒時,導演沒有讓父女來個擁抱之類灑狗血劇情,只是將畫面凝結在這一幕,將重點放在父親的表情上,那百感交集的眼淚。從得知女兒分開後就不開口說話的心疼與不捨,到女兒穿著嶄新的衣服在岸邊等待他,接下來的劇情,留給觀眾無限的想像...這對父女會說些什麼?往後的日子他們是否能再度順利見到面?劇情沒有說明,卻更加耐人尋味...

接下來是我8/15看了電影之後參加「映後座談會」的錄影,我覺得主角陳文彬說出了我看完這部片的感想「希望大家把這份感動化為一種力量,或許裡面的狀況就會被改變,或許下一次災害就不會死這麼多人...」就像我一開始說的,即使台灣是法治的國家、即使台灣有許多社會福利機構,卻仍就發生了這件事。錯在哪裡?究竟是誰的錯?劇中人常說的「依法行事」,但是「法律」究竟保護了誰?當小人物與體制對抗的時候,誰能來幫助我們?這不只是劇中人的故事,這是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...

 

A. 戴立忍導演解釋「為什麼要用黑白畫面來拍這部戲?」

 

B. 說明如何找到「妹仔」來演出,以及拍攝過程最困難的事情?

 

C. 每位演員想對觀眾說的話

 

 

PS. 影評好難寫,我又不小心把它寫成落落長的流水帳了...Orz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佩の溺愛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